高中生物名词大全 [转载]
原地址:高中生物名词大全
- 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 反射:人和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 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 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缩合。
- 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 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 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 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 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 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 亚显微结构:又称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 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形成,并位于其外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结构。
- 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 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这种膜运输蛋白质具有专一的结合部位,对所结合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同专一物质结合的特性类似于酶同底物的反应。当某种载体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结合部位与专一性物质结合后,载体蛋白分子就发生构象变化,将该物质分子运转到膜的内表面,随之释放到细胞质中。
-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可以看到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主要包括基质和细胞器。
-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 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上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
- 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生物体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异化作用。
- 酶: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 水分代谢: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 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
- 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渗透吸水。
-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
-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 矿质代谢: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过程。
- 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生物的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动植物来说称为无氧呼吸。
- 发酵: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如果用于微生物,习惯上称为发酵。
- 食物的消化:指在消化道中,将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变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 能量代谢:指生物体对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
- 内呼吸:机体内的全部细胞从内环境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以及氧在细胞内的利用的生理过程。
- 外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
- 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 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氧型。
- 需氧型(有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 厌氧型(无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 生物的生殖:生物体产生自己的后代的过程,叫做生物的生殖。
-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
- 孢子和孢子生殖:有的生物,身体长成以后,能够产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不经过两两结合,就可以直接形成新个体。这种细胞叫孢子,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 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由母体在一定的部位生出芽体的生殖方式。芽体逐渐长大,形成与母体一样的个体,并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完整的新个体。
- 营养生殖: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
- 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配子生殖。
- 卵细胞: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有的细胞长的大,失去鞭毛,不能游动,这种大的配子叫做卵细胞。
- 精子:有的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小细胞,小细胞生有两根鞭毛,能够游动,这种小的配子叫做精子。
- 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卵式生殖。
- 减数分裂: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的特殊的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和DNA只复制一次。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只有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 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 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 四分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 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 生物的个体发育: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叫做生物的个体发育。
- 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被子植物。
- 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 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 植物激素: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微量化学物质。
- 生长素的二重性:指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浓度的高、低是针对最适浓度而言)
- 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
- 动物激素:动物体的内分泌腺产生的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微量化学物质。
- 反馈调节:指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 拮抗作用:指不同的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 内激素:是由昆虫体内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它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 外激素(信息激素):一般是由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在同种的个体间传递化学信息,因此又叫信息激素。
- 遗传现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常常相似的现象。
- 变异现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的现象。
- 细胞核遗传:细胞核遗传指由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 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 性状: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
- 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 半保留复制:指DNA 的复制过程中,子代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 转录: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 翻译: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一转运RNA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
- 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Dd)
- 等同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等同基因。 (DD或dd)
-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 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呈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 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指某一种生物体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 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 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染色体。
-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 自然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 诱发突变(人工诱变):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 诱变育种: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从中选育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染色体变异: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叫染色体变异。
- 染色体组:细胞中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 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 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该物种的单倍体。
- 人工诱导多倍体: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
- 多倍体育种: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从中选育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
- 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
-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发生、发展、分类、演化、分布等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化石。
- 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 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
- 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 适应:生物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 阳生植物:在比较强的光照下才生长得好的植物。
- 阴生植物:在比较弱的光照下才生长得好的植物。
- 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
- 短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
-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有利于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行为。
-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配偶等发生矛盾的现象。
-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 种间互助: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发生的对双方或者一方有利的行为。
- 种间斗争: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所发生矛盾的现象。
-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互惠互利,不能分开)。
- 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互惠互利,或一方有利,可以分开)。
-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寄生。
-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竞争。
-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有利于捕食或防御敌害)。
-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告作用是自身具有)。
-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且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 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有种群的总和)。
-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作用构成)。
-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形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有繁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三中类型)。
-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 生产者: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 消费者:指只能利用现存的有机物的动物。
-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总能量和流动渠道)。
- 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 碳的循环:碳以二氧化碳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的各成分之间传递,最终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 就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些区域叫做自然保护区。
- 迁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为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 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 水体富营养化:指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 水华:富营养化的池塘和湖泊,由于某些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蓝藻释放的毒素杀死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这种现象叫做水华。
- 赤潮:富营养化的海水,由于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剧繁殖,导致海水变色,水质恶化,并使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叫做赤潮。
- 生物净化: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 绿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评论
发表评论